特殊的“债主”:拿出一欠条向政府要1100万法币,最终结果如何?
天汉元年时,苏武奉命从中原出使匈奴,不料却被匈奴所囚禁,匈奴看中了苏武的才能,想要劝说他留在匈奴,归顺他们。但是苏武当即拒绝,于是被发送到边疆北海,进行牧羊,下令苏武不到公羊可以生育之时不可返回,因此,在此后长达19年的时间里,苏武不曾返回,宁折不屈。
古时,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,国家会对当地的百姓进行征用,有时候向百姓征集粮草,有时候向百姓征集金钱。如果你认为是白白征用,不归还,那就错了。官员们在征用之时都会打上一个借条,借条上盖有公章,但是战争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战争结束的期限。很多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归还,这时便会出现一些“债主”代替他们要债,在中国山西,有这样一位“债主”,他的手中就政府向百姓征用时所签的借条。
在山西省的政府前,有这样一位老人,有一位衣衫褴褛,其貌不扬的老人,久久不肯离去。直到当执勤的工作人员问他具体原因时,他才说出口,他想要要回政府欠他的1100万法币。对于老人的回答,工作人员也不敢马虎,但也不敢轻易相信,立即报告给上级领导,请求上级领导的指示与安排。上级领导知晓此事后,引起了高度重视,与老人家进行详细询问并且展开调查。此事在民间传的沸沸扬扬,虽然民间都流传这是一场骗局,怎么可能会借这么大一笔钱,一定是老人在信口雌黄。为了调查事情的真实性,政府请来专家来对借条进行详细检验,经鉴定,老人家说的事情属实,借条确实是真的。
展开全文
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惑,这张欠条从何而来呢?原来,老人名叫郭建英,这张欠条的原持有人是郭健英的的曾祖父,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郭家的家境十分富裕,家中依靠煤矿为生,生活很是滋润。很多人可能很好奇,在那个年代,连自保都很困难,究竟是多么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够拿出这样大一笔钱来帮助他人。
战争年代,很多战士在外征战,饥肠辘辘,饥寒交迫,经常吃不饱穿不暖,当时的朝廷为了能够让士兵生活好一些,选择想当地的富商借钱,政府承诺立下白纸黑字的字据,再加上郭建英的曾祖父积极争取家人们的同意,于是才有了这后来的事情。
在家人们的共同商量下,他们决定借给政府1100万法币,还提出要给政府免费捐出家中多余的粮草,以慰前方征战的战士。在收到过郭家人的支持后,政府立即开出借条,并且承诺等到战争过后,一定立即偿还。这件事在当时广为流传,郭家的口碑大好,家中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。但是无奈有人看着郭家的事业越来越好,心生妒忌,郭家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挤和打压,无奈之下,家道中落,负债累累。
郭家的企业在传给郭建英的父亲之时,已经十分不景气了,好在郭建英的父亲辛勤持家,才有所起色,但是日子过得不算富裕,只能勉强维持生活。郭建英心中明白,只要自己和父亲一起努力,没有什么难关过不去,但天有不测风云,郭建英的父亲因为常年劳作辛苦,身体每况愈下,给父亲看病治病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在父亲临终前,他语重心长的对郭建英讲到,并告诉郭建英,如果日后真的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,可以拿出这个借条,郭建英这才知道借条的事情。
郭建英在政府的门前,局促不安,久久站立而不敢动,一方面担心政府不承认,一当面又在犹豫如何开口。后来,在政府的工作人员的正确领导下,郭建英终于如愿以偿的兑现到这笔钱——八万元人民币。这张借条不仅仅是一张纸,它更代表了人民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,代表了人民之间最质朴的感情。郭建英的曾祖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商人,却有着如此高的觉悟和奉献精神,值得我们学习,而让百姓所信服的政府也值得我们的拥护和爱戴。
本文为 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