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老农拿出一“欠条”:八路军借款1100万法币,核实后政府归还
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,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,为人民服务的军队。自1927年南昌起义一声枪响,人民军队正式成立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军队有不同的称号,红军、八路军,再到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。
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军队从群众中来,为群众做事;群众拥戴军队,对他们充满信任和敬畏。军民团结,帮助中华民族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难关,留下一段又一段的感人事迹。
不惜生死保卫百姓,战士肝脑涂地;省吃俭用接济军队,百姓甘之如饴。从不以金钱或物质衡量感情的军民之间,忽然有一天居然要以“欠条”来论长短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军民鱼水情
那是在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,山西的郭老爷靠煤炭起家,凭借诚信大方的品质和多年的从商经验,一度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富商。
抗战期间,郭老爷时常开仓放粮,救济当地的穷苦人家。他还非常关心八路军的粮食状况,生怕八路军没有粮食去打仗。
他了解到,国名党已经下令,不许百姓给八路军供给粮食,以借此机会掐断八路军的粮食来源。如果有老百姓胆敢私自给八路军送粮,一经发现,就是掉脑袋的事情。
虽然国民党有令在前,百姓们还是会偷偷给八路军送粮食。有些百姓自己都吃不饱,还省出来拿给八路军。在百姓眼里,谁对百姓好,百姓心里都跟明镜似的,自然都会变着法儿地来回报他们。
展开全文
面对百姓的好,八路军也没有心安理得地接受。八路军内部有规定: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,即使是自己饿肚子,也不能接受百姓的粮食。
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粮食在战争当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。八路军时常遭遇粮食紧缺,将士们不吃饭根本走不动道。于是,军队领导就灵活变通,想出“借粮”的办法。
“借粮”,即谁拿老百姓的粮食,谁就必须给老百姓打个“借条”。有借就有还,等将来抗战胜利,必须一分不少地还给百姓。“借条”就留在老百姓那里,当作八路军借粮的凭证。事实上,百姓真心地想帮八路军,从来没想过让八路军还。
军队频繁地长途作战,而且要根据变化的战况不断地调整路线。战士们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,粮食却供不应求。
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抗战环境,那只有“艰苦卓绝”四个字可以描述。彼时的八路军,是从亿万个无产阶级穷苦老百姓中走出来的队伍。
他们没有资金来抗战,更没有什么资助来补贴生活。可以说,不管是军事装备还是后勤供应,八路军都是实打实的穷队伍。
武器方面,抗日战争初期的八路军用的还是清末汉阳造的原始步枪,以及退出战场多年的冷兵器:大砍刀。
到全面抗战时期,八路军也不是人均都有配枪,配备率甚至不足一半。就算有枪,战士们口袋里也没几颗子弹。“没有枪没有炮,敌人给我们造”这句歌词,是当时八路军军备状况的真实写照。
后勤生活方面,许多战士的装备是一双草鞋再加绑腿的破布,一身军装穿好几年,穿烂了缝缝补补又能再穿三年。穿得不好对八路军来说还是小事,真正要命的是没有粮食裹腹。
那时候八路军的根据地建设仍处于草创阶段,后勤补给问题迟迟没有解决。八路军每人每天只能吃三百克左右的杂粮,以及少量的野菜,吃肉是想都不要想。
吃都吃不饱的情况下,八路军每天都要扛着枪训练。他们所摄入的能量远远不及他们所消耗的能量,于是,战士们饿肚子是常有的事。
虽然八路军们生活拮据,作风却十分端正,从来不浪费一丝粮食。可即使是万般节省,从老百姓那儿借来的粮食还是不够用。
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,郭老爷出现了,他慷慨解囊救八路军于水火之中,他们的交情也是从一次“借粮”来的。
1940年的一天,日军入侵山西,八路军闻声响应,前往山西作战。然而,日军掐断掉八路军的物资来源,八路军出也出不去,物资也送不进来,这无疑让八路军走到穷途末路。
粮食不够用,战士们饿得头昏眼花。如果照这样下去,战士们就会因为战争而战死,反而先被饿死。
“团长,队里又没有可以吃的,今天的口粮都维持不了。”军队负责伙食的战士向团长报告道。“团长,不如再向人民群众借点粮食吧!”有士兵建议道。
百般无奈之下,团长不得不再次向老百姓借粮。只是百姓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可借呢?八路军拿走粮食,百姓们自己吃什么?
八路军缺粮的消息传到富豪郭老爷的耳朵里,他二话不说,立马变卖大部分家产,筹集到1100万法币,给八路军买了十车粮食送过去。
十车粮食之于八路军,犹如久旱逢甘霖。战士们看着满载而来的粮食,不禁咽下口水。饿了好几天,八路军终于能吃上一口热饭。
带队的八路军团长对郭老爷感激不尽,紧紧地握着他的手,感谢他所做的一切。
郭老爷回答道:“八路军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,该感谢的是你们。我们老百姓没什么可做的,这些微薄的心意还请你们收下。”
团长收下这些粮食,照例给郭老爷打张欠条。郭老爷子立即拒绝,说什么都不肯拿欠条。团长对他说:“如果你不收欠条,那我们也不能拿你的粮食。”郭老爷子这才勉为其难地收下欠条。
和其他老百姓一样,郭老爷并没有期待有一天八路军还粮食,他权当这张借条是个纪念,打算当成传家宝一样传给下一代。
作为“传家宝”的借条
这件事情过去后,郭老爷子就像往常那样过着自己的日子。他的生意越做越好,即使当初为筹粮食变卖了一些家产,他也没有伤及底气,甚至越做越红火。
郭老爷卖的货实惠又好用,百姓们都喜欢在他那里消费。郭老板的竞争者看到不高兴了,眼看郭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,自己反而颗粒无收,自然急红眼。
郭老板的竞争对手决定联合起来,打压郭老爷的买卖。他们拿劣质原料来生产商品,以降低商品的价格。许多消费者不明就里,只知道郭老板隔壁家和对面家的货便宜许多,便不买老郭家的东西。
看着店里惨淡的生意,有人劝郭老爷爷降价;可是郭老爷的货已经非常便宜,几乎接近成本价,再降就得亏本。
还有人劝郭老爷掺点水分,以次充好,他摇摇头说,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良心,绝不能挂羊头卖狗肉。
曾经人来人往的郭家店铺如今鲜有顾客光顾。商品积压卖不出去,盈利流水少得可怜。就算家底再厚,也经不住长时间的消耗。
没过多久,郭老爷一家破产,所有店铺都转手卖出去还债,只剩下一座祖宅过活。积劳成疾的郭老爷子也倒下了。
他临走前把那张八路军的欠条交给了他的儿子,并再三嘱咐:“家里是欠了很多债,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拿这张借条去向政府讨债,不到万不得已,千万不要拿出借条轻易示人。”
郭老爷去世后,他的儿子把祖宅也变卖,用来偿还外债,带着妻子和儿子郭建英去了农村。夫妻俩就这样成为农民,俩人过着田间地头的生活。
农民的孩子也是农民,郭建英也像父亲一样过着农民该有的生活,每天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娶妻生子,平凡得不能再平凡。
唯一不平凡的就是这个需要世代传下去的“借条”——郭建英的父亲在去世前,也像当初郭老爷叮嘱他一样叮嘱郭建英:这张借条是你爷爷留下来的,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拿出来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掀起一阵还债热潮——一大波曾经被政府借过粮的百姓跑到政府那里索债。政府也承诺,不管任何时候拿着借条来找政府,政府都会全部偿还。
郭建英发现,借条应该是确有其事,只不过父亲叮嘱过,这张借条属于是家里的传家宝。因此,即使郭建英有被偿还的机会,他仍然没有拿去要债。
郭建英把这张借条视若珍宝,保管得非常妥当。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,这张借条已经有些泛黄,整体看上去还是完好无损,就连一个折角都没有。
“上门讨债记”
借条与郭建英相安无事的状态在妻子患病这一天被打破。妻子治病需要花很多钱,几乎花光两口子种田积攒下来的所有积蓄。
郭建英为给妻子治病东奔西走,四处筹钱,可无论怎么筹都是杯水车薪。万不得已之下,他拿出来那张祖传的借条,心想也许它可以救妻子一命。
令郭建英忧虑的是,他并不特别确定欠条能否奏效,因为这张欠条的历史太过久远,写这张欠条的老团长也去世多年,郭建英担心无法证明这张欠条的有效性。
向政府“讨债”是有些风险,但横竖也算条办法。最后,他还是咬咬牙,带着欠条来到政府门前。
他在政府门前来回踱步,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借条,一会儿想要进去,一会儿又像想要离开。他犹豫好一会儿,当他几乎快要放弃的时候,这一幕被政府工作人员看到。
工作人员主动走到郭建英面前,握住他的手并询问他:“老人家,你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?”
手被握住的那一刻,郭建英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安心。他看着工作人员关切的眼神,不知道怎么开口,便颤抖着手地把手中的纸条递给工作人员。
工作人员接过并打开,“借条”两个字赫然写在纸张的最上方。看完里面内容,工作人员看着借条上的金额大吃一惊,而且负债方是政府,上面还有政府的戳章。
工作人员预感此事非同小可,他收下这张借条,对郭建英说:“老人家,您能跟我一起去见领导,详细聊一下这事儿吗?”郭建英几乎是含着泪点点头,跟着工作人员面见领导。
很显然,这张欠条已经有些年头。政府特地请来专家,鉴定欠条是否具有法律效应。经过专家认证,这是一张实打实的欠条,是当真抵赖不得的。
郭建英把当年八路军向郭老爷借款的事情,一五一十地讲给政府听。政府根据故事细节以及借条上老团长的名字顺藤摸瓜,政府最终找到当时团里的其他军人。
老兵们回忆,当年确实有一位山西大老板给军队提供足足十车的粮食,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。老兵印象特别深刻,那种饿了几天几夜的感觉他永远不会忘记。
有老兵作证,郭建英借条的真实性基本可以确定。于是,政府紧接着开始讨论还款方案。
郭建英看到一线希望。他起初还担心借条失效,没有办法从政府这里拿到还款。毕竟这是爷爷辈的事情,如今团长和祖父都去世,郭建英担心政府可能不会承认老团长的欠款。
如果这条筹钱的路也被堵住,郭建英是真的想不到可以上哪筹到钱。幸好政府肯把郭建英的“借条”当回事儿,不然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妻子,面对自己以后的生活。
没一会儿,政府的还款方案被讨论出来。政府讨论决定,为老团长还清军队的欠款,另外还需要重新折算还款金额。
借条上的金额是1100万法币,根据当前汇率、这些年来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利率,1100万法币最终被折算为八万人民币。
八万人民币,别说郭建英,可能当时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。拿上这笔“巨款”,郭建英妻子的命算是有救了。
郭建英拿到这八万块,感激涕零,嘴里不停地念叨着:“感谢政府,感谢党!如果不是妻子生病,我绝不会拿着欠条来麻烦政府的。”
政府工作人员握住他的手说:“要感谢你的祖辈为解放军做的一切,如今你妻子有难,政府应当竭尽全力帮你。”政府不仅全额偿还国家的欠款,还帮郭建英妻子安排最好的医院医治。
郭建英的事情很快吸引到媒体的关注,记者争相前来了解这段“军民一家亲”的故事。如今,郭建英家的欠条被拍成照片,放进博物馆。有更多的人可以看见这张象征“军民一家亲”的“借条”。
“借条”上虽然有明码标价的粮食金额,它背后的情感却是无价的,是多少斤粮食都换不来的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,正是民众的支持,支撑着人民军队熬过粮食紧缺的艰苦条件。
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怀和信任,战士们更加勇敢、更加坚定。哪怕是穿草鞋,他们也能跋山涉水、翻雪山过草地。即使只有一杆步枪、一把大刀,他们也敢向侵略者的头颅上砍去。
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这句话是共产党军队对老百姓的关怀和承诺,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是群众对共产党军队的拥戴和回馈。
党和祖国把老百姓放在心上,老百姓自然也会用心回报。这就是为什么郭老爷愿意违背国民党命令,变卖家产为八路军送粮食。
这份珍贵的情感不仅在战争时期帮助军民渡过难关,如今回想起来也让人为之动容。保家卫国不仅靠人民军队,还要有团结一心的人民群众做支撑。只有相互支持,才能守卫住祖国的大好河山。
评论